II.G.15 Insects昆虫
昆虫
在一本1885年问世的小册子中,Vincent Holt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_我们为何不选择食用昆虫?_ 对于这个问题,无论从逻辑、营养还是昆虫数量繁多的角度来看,答案都不易寻找。然而,在欧洲和北美,将昆虫视为食物,或称之为“食虫”(entomophagy),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奇特的行为。对很多人来说,这甚至是一个令人反感的行为。在他们的认知中,昆虫作为食物的场景,要么出现在动画片里,要么是在巧克力的伪装下才能偶尔见到。然而,对这些地区的居民而言,其他无脊椎动物,比如牡蛎、蜗牛、小龙虾和龙虾,不仅被普遍接受为食物,甚至被当作珍馐美味。
而在全球其他地区,昆虫则被广泛认可为美味佳肴,人们赞赏它们的口感及营养价值。例如,哥伦比亚的大型女王蚁(_Atta_ sp.)被视为一种珍稀美味,据称还具有壮阳的功效。非洲的莫帕尼虫(Gonimbrasia belina)等昆虫,经常出现在当地人的餐桌上,深受人们的喜爱。甚至像爱尔兰的金龟子(Cockchafer)幼虫这样不太受青睐的昆虫,在缺少更佳食物选择时,也会成为替代品。
本章旨在展示昆虫在全球各地、不同历史时期在饮食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首先回顾昆虫作为食物在主要地理区域的历史和现代使用情况(详细的食用昆虫种类列表见表II.6.15.1)。随后,我们将概括昆虫使用的普遍趋势,并介绍一些常见食用昆虫的营养价值。
世界各地的昆虫
美洲篇
在广袤的北美土地上,人们一般对将昆虫视作食材颇有微词,这尽管难挡昆虫学家努力令之美味可口的决心。R.L.Taylor所著的《我肚子里的蝴蝶》(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1975年)及其衍生的食谱《与昆虫同席》(Entertaining with Insects,1976年)便是最著名的尝试之一。大多数北美人不将昆虫包括在饮食之中,这更多是出于饮食习惯上的偏好,而非营养价值的权衡。尽管确凿证据寥寥,但总有人持有这样的观点:昆虫涉嫌携带疫病,就餐它们便意味着健康危险。
对于食用昆虫的禁忌,当今许多北美人的观念恐怕还是与他们和欧洲渊源有关。遥远的岁月里,走进北美的欧洲殖民者们对昆虫肴馔嗤之以鼻。他们最初将新英格兰的龙虾与昆虫归为一类,并拒绝食用,但那已经是17世纪的事了。如今,龙虾已经从曾经的禁食目录变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美味佳肴。
然而,美洲原住民并不像欧洲殖民者那样对昆虫食品有偏见,众多的民族志与史书都记载着昆虫在其日常餐桌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其中大部分报告源自美国西部,蚱蜢、摩门教蝗虫以及潘多拉蛾的幼虫成了这些区域的宠儿,它们通常在特定时节与地域成群结队的大量出现,仿佛筵席摆开只等食客们。
科罗拉多潘多拉蛾的幼虫(Pandora moth larvae),这些栖息于杰弗里松树(Pinus jeffreyi)的肥美毛虫,自古以来就是美洲原住民收集的重点。他们或以巧手轻捷,或挖掘环树沟壑,在毛虫为化蛹而下树时加以捕获。甚至在1981年,这样的采集活动依旧在进行中。
至于蚱蜢,则是那些早期的美洲先民的常备美食。在加利福尼亚的干旱荒漠,成群结队的蚱蜢如瘟疫一般席卷大地,密度之高在某些地区每平方英里竟能达到12,000余只。犹他州大盐湖的沙滩上,落单的蚱蜢被湖水冲刷,堆积成条条长沙,有的厚达二十厘米,已然被自然风干并腌制。据研究,这种收集蚱蜢的做法,换取的能量(按千卡/小时计)不亚于任何已知的采集资源。蚱蜢贮藏大量维生素B,并能以干燥的面粉形态,从而可以长久保存。
摩门教蝗虫(_Anabrus simplex_)等蟋蟀亦为珍贵的食物来源。这些小生灵被人们大量收集,冷藏于沟渠,随着寒风到来,成为抵御严冬的食粮。其得名“摩门教蝗虫”,缘于19世纪末摩门教徒试图扑灭这种蟋蟀的举动,此行为不慎激怒了派尤特族人,因此得此名。随着外来欧洲人对地域环境带来的更迭,昆虫在美洲原住民的饮食结构中所占比重,有着愈发显著的增长。
美洲大地上,原住民们还有诸如海岸秋沙蝇(_Hydroprus bians_)等昆虫享用,有的地方其数量之多令人难以置信;蚂蚁更是被磨成粉制作汤食。若是穿越岁月追溯过往,我们不难发现,蚱蜢和蟋蟀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多次烘焙、研磨,与松子、草籽或浆果混合,制成能被日晒风干、遗世独立的食粮,称之为“沙漠水果蛋糕”。而这样的美食,不但赢得了原住民的钟爱,连漂洋过海的欧洲旅行者遇见也会称赞不已。
Table II.G.15.1. 生命周期各阶段和地理区域内作为食物的昆虫种类数量
目/科 | 阶段 | 北美 | 中美和加勒比区域 | 南美 | 非洲 | 太平洋诸岛 | 澳洲和新西兰 | 欧洲 | 中东和南亚 | 东南亚 | 东亚 |
---|---|---|---|---|---|---|---|---|---|---|---|
吸虱亚目 | |||||||||||
虱科 | 成虫 | 1 | 1 | 1 | 1 | 1 | 1 | 0 | 0 | 0 | 0 |
鞘翅目 | |||||||||||
豆象科 | 幼虫, 蛹, 成虫 | 2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吉丁科 | 幼虫, 成虫 | 0 | 0 | 1 | 2 | 0 | 0 | 0 | 0 | 1 | 1 |
天牛科 | 幼虫 | 6 | 7 | 3 | 6 | 5 | 7 | 1 | 1 | 1 | 0 |
虎甲亚科 | 成虫 | 0 | 2 | 1 | 1 | 1 | 2 | 0 | 0 | 0 | 1 |
角蠋蛾科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
金花虫科 | 幼虫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象鼻虫科 | 幼虫 | 1 | 3 | 4 | 7 | 5 | 0 | 0 | 0 | 3 | 1 |
龙虱科 | 幼虫, 成虫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7 | 8 |
叩甲科 | 幼虫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溪泥甲科 | 成虫 | 0 | 0 | 2 | 0 | 0 | 0 | 1 | 1 | 1 | 5 |
阎甲科 | 幼虫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水龟虫科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1 | 4 | |
锹甲科 | 幼虫 | 0 | 1 | 0 | 1 | 0 | 0 | 1 | 1 | 0 | 0 |
黑蜣科 | 幼虫 | 0 | 2 | 2 | 3 | 0 | 0 | 0 | 1 | 0 | 0 |
蝽科 | 成虫 | 0 | 0 | 0 | 0 | 0 | 0 | 0 | 4 | 0 | 0 |
金龟子科 | 幼虫, 成虫 | 1 | 3 | 2 | 12 | 6 | 2 | 7 | 0 | 10 | 0 |
拟步甲科 | 幼虫 | 0 | 0 | 1 | 1 | 0 | 0 | 1 | 1 | 0 | 1 |
双翅目 | |||||||||||
丽蝇科 | 幼虫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蚊科 | 成虫 | 0 | 0 | 0 | 2 | 0 | 0 | 0 | 0 | 0 | 0 |
水蝇科 | 幼虫, 蛹 | 2 | 2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鹬虻科 | 成虫, 卵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家蝇科 | 幼虫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狂蝇科 | 幼虫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麻蝇科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
水虻科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
大蚊科 | 成虫, 幼虫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蜉蝣目 | |||||||||||
四节蜉蝣科 | 成虫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蜉蝣科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1 | |
半翅目 | |||||||||||
负蝽科 | 成虫, 若虫 | 0 | 3 | 0 | 0 | 0 | 0 | 0 | 2 | 1 | 1 |
缘蝽科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
划蝽科 | 成虫 | 0 | 5 | 0 | 3 | 2 | 0 | 0 | 0 | 0 | 0 |
长蝽科 | 成虫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潜蝽科 | 成虫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2 | 0 |
蝎蝽科 | 成虫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1 | 0 |
仰蝽科 | 卵, 若虫, 成虫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蝽科 | 若虫, 成虫 | 0 | 8 | 0 | 1 | 0 | 0 | 0 | 0 | 0 | 2 |
同翅亚目 | |||||||||||
蝉科 | 成虫 | 3 | 3 | 1 | 2 | 2 | 1 | 3 | 1 | 4 | 1 |
叶蝉科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2 | |
介壳虫科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3 | |
蜡蝉科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
角蝉科 | 若虫, 成虫 | 0 | 3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木虱科 | 0 | 0 | 0 | 0 | 0 | 4 | 0 | 0 | 0 | 0 | |
膜翅目 | |||||||||||
蜜蜂科 | 卵, 幼虫, 蛹 | 0 | 3 | 0 | 2 | 4 | 0 | 0 | 1 | 2 | 2 |
瘿蜂科 | 成虫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蚁科 | 幼虫, 蛹, 成虫 | 7 | 9 | 5 | 2 | 1 | 13 | 0 | 1 | 3 | 0 |
无蜇蜂亚科 | 卵, 幼虫, 蛹 | 0 | 6 | 4 | 8 | 3 | 3 | 0 | 0 | 2 | 0 |
土蜂科 | 幼虫, 蛹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小土蜂科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
胡蜂科 | 幼虫, 卵, 幼虫, 蛹 | 2 | 13 | 8 | 0 | 0 | 0 | 0 | 0 | 4 | 4 |
木蜂亚科 | 幼虫, 蛹 | 1 | 0 | 0 | 0 | 1 | 0 | 0 | 1 | 2 | 0 |
等翅下目 | |||||||||||
土白蚁科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
鼻白蚁科 | 成虫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白蚁科 | 0 | 0 | 5 | 19 | 6 | 2 | 2 | 1 | 0 | ||
鳞翅目 | |||||||||||
蚕蛾科 | 蛹 | 0 | 0 | 0 | 5 | 0 | 0 | 0 | 1 | 1 | 1 |
角蠋蛾科 | 幼虫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木蠹蛾科 | 幼虫 | 0 | 2 | 0 | 0 | 0 | 5 | 0 | 0 | 3 | 0 |
尺蛾科 | 幼虫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蝙蝠蛾科 | 幼虫 | 0 | 1 | 0 | 0 | 0 | 2 | 0 | 0 | 0 | 2 |
弄蝶科 | 幼虫 | 0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駝蛾科 | 幼虫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栎蛾科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
枯叶蛾科 | 幼虫, 蛹 | 0 | 0 | 0 | 3 | 0 | 0 | 0 | 0 | 0 | 0 |
刺蛾科 | 幼虫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大弄蝶科 | 幼虫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夜蛾科 | 幼虫 | 1 | 4 | 3 | 1 | 0 | 1 | 0 | 0 | 0 | 0 |
舟蛾科 | 幼虫 | 0 | 0 | 1 | 9 | 0 | 0 | 0 | 0 | 0 | 0 |
粉蝶科 | 幼虫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蓑蛾科 | 幼虫, 蛹 | 0 | 0 | 0 | 2 | 0 | 0 | 0 | 0 | 0 | 0 |
螟蛾科 | 幼虫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天蚕蛾科 | 幼虫, 蛹 | 2 | 3 | 1 | 29 | 0 | 0 | 0 | 1 | 0 | 1 |
天蛾科 | 幼虫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其他不明科目 | 幼虫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脉翅目 | |||||||||||
齿蛉科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
蜻蛉目 | |||||||||||
晏蜓科 | 若虫, 幼虫 | 0 | 1 | 0 | 1 | 1 | 0 | 0 | 0 | 1 | 1 |
蜻蜓科 | 幼虫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直翅目 | |||||||||||
剑角蝗科 | 成虫, 若虫 | 10 | 18 | 8 | 10 | 4 | 1 | 2 | 6 | 3 | 5 |
蜚蠊科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2 | 2 | |
蟋螽科 | 成虫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蟋蟀科 | 成虫 | 0 | 0 | 0 | 2 | 2 | 0 | 0 | 1 | 3 | 2 |
蝼蛄科 | 成虫 | 0 | 0 | 0 | 1 | 2 | 0 | 0 | 1 | 1 | 1 |
螳科 | 成虫 | 0 | 0 | 0 | 1 | 1 | 0 | 0 | 0 | 2 | 1 |
竹节虫科 | 成虫 | 0 | 0 | 0 | 0 | 2 | 0 | 0 | 0 | 2 | 0 |
叶竹节虫科 | 成虫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锥头蝗科 | 成虫, 幼虫, 蛹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螽斯科 | 成虫, 蛹 | 1 | 0 | 1 | 2 | 1 | 0 | 3 | 1 | 1 | 0 |
其他不明科目 | a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𫌀翅目 | |||||||||||
大石蝇科 | 成虫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蚤目 | |||||||||||
其他不明科目 | 成虫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毛翅目 | |||||||||||
纹石蛾科 | 幼虫 | 0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合计 | 48 | 116 | 56 | 136 | 70 | 120 | 22 | 30 | 67 | 60 |
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为:成虫(adult, a)、卵(egg, e)、幼年期(immature stage, i)、幼虫(larval, l)、若虫(nymph, n)以及蛹(pupal, p)。
各地地理区域则包括北美(North America, NA)、中美洲及加勒比(Central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CA)、南美(South America, SA)、非洲(Africa, Afr)、太平洋诸岛(Pacific Islands, PI)、澳洲及新西兰(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ust)、欧洲(Europe, Eur)、中东及南亚(Middle East and South Asia, ME)、东南亚(Southeast Asia, SEA)和东亚(East Asia, EA)。每一个已被命名的物种记作一种,未明确命名仅以种类群“spp.”表示的,也作为一种单独的物种计入。
在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墨西哥可以说是昆虫食品的大观园。J. R. E. de Conconi 和同事的研究揭示了那里极为丰富的昆虫食用传统。有101种昆虫常见于餐桌,不论是生的、烤的亦或是油炸的,它们分属于9个昆虫目中的31个家族,包含了种类多样的蜻蜓、蚂蚱、臭虫、虱子、蚱蜢、蝉、石蛾、蝴蝶、蛾、苍蝇、蚂蚁、蜜蜂和黄蜂。
在墨西哥,昆虫美食源远流长,早有传统。许多以昆虫为主的美食堪称珍馐,而人们乐此不疲。备受赞誉的 abauatte,就是以半翅目昆虫的卵为原料的混合物。早在1649年,Francisco Hernandez 已对其描述,时至1933年,这一风味依然为人们所喜爱。这些来自水生半翅目昆虫的卵,在特制的植物叶上收集、浸泡湖水多日而得,特别是在昆虫的主产卵季。说起它们的味道,据说类似鲜美的虾肉,与鸡蛋同煎更是美妙。此外,这些昆虫卵在晒干后,更成为了传统圣诞夜大餐墨西哥乱炖(revolttijo) 的点睛之笔。
至于 墨西哥水蟑螂(Krizousacoriza)和 墨西哥水蝽(Corisella) 的成虫,它们与另一种水生昆虫 北美大仰蝽(Notonecta unifasciata 一道),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人们会把捕获后的成虫晒干,在市集中作为鸟虫(moso para los pajaros) 销售,或者磨成粉再在炉火上烤制成小饼。在欧洲和美国也有将这些水生昆虫卵和成虫作为鱼饲料销售的记录。
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切叶蚁的巨大蚁后成为了珍馐。切叶蚁在一些农区内被视作害虫,其蚁后体型庞大,它们在雨季初期成群出现,从巢穴离开时极易捕集。收集及烤食这些蚁类在哥伦比亚东北部形成了一个繁荣的产业。更古老的记载显示,早在殖民前的时代,哥伦比亚首都的奠基者 Gonzalo Jiménez de Quesada 就已于1555年记述了当地高原居民食用这些昆虫的情形。
在南美洲的茂密雨林中,原住民群体曾广泛食用包括10个昆虫目内超过50种的多样昆虫。其中切叶蚁、棕榈虫和各种毛虫是最寻常的食物选择。蚁后的食用蔓延于整个亚马逊盆地地区。自然学家 Alfred Wallace 于1853年首次描述了人们食用这些蚂蚁的情景:
人们仅食用蚂蚁的腹部,那里富含脂肪,充满了未发育的卵。人们抓着蚂蚁的头部,咬下肥美的腹部,像吃一颗草莓一样,而吃剩下的部分则被扔在地上,这些蚂蚁即便失去了下半身,但依然在努力地爬行。
棕榈虫或称棕榈蠕虫,是一种生活在被砍倒的棕榈树心的大型、肥美且无腿的象甲幼虫(Rypnchophorus 属)。在南美的热带雨林中随处可见这种昆虫,它们的幼虫作为一种食材备受推崇。E. Bancroft 在18世纪表示,在苏里南,它们也被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所赞许,他们将烤熟的幼虫与面包屑、盐和胡椒混合食用。在西北亚马逊地区,这些幼虫无论是生吃还是慢火熏烤后食用,作为日常餐点的一部分或小吃被人们享用。美洲原住民有意砍倒棕榈树,以引诱象甲虫入住,以便在两到三个月后的收获幼虫。
在众多民族志的记载中,人们频频提及了其他类型幼虫的美食价值。例如在西北亚马逊地带,蛀木甲虫的幼虫会从新砍伐的树木中取出以供食用。而在秘鲁蒙塔纳地区,美洲原住民会保护或是刻意培育一种被称作poshori 的神秘幼虫,这些昆虫生长在堆积的玉米棒中。
有报告称,有许多印第安人群食用毛虫,但目前仅有Yukpa一族对其食用的毛虫品种得到了确认。在亚马逊西北部,有五种不同的毛虫被纳入了食物清单,其中有两种被大量食用。一些不常见的食用昆虫包括兵蚁、白蚁、蜂类和蜜蜂幼虫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幼虫(比如蛆),尽管并非主流美食,却也偶尔为人们所品味。不太常见的还有成年甲虫——尽管报道不多,却也见于对Yukpa和 Ache人群的报告中。
欧洲
虽说对昆虫的食用在当今欧洲已不再盛行,但昔日整个欧洲大陆都有食用昆虫的传统。直至十九世纪,农民与山里民仍旧食用一种名为Cock chater的幼虫,而在1688年爱尔兰的大饥荒中,此类昆虫更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蛋白质来源。在更古老的时代,那些无无法承担高蛋白、高脂肪饮食的人们,会以昆虫来丰富他们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
对欧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古希腊和罗马人十分喜欢将昆虫作为食源。古代希腊人似乎特别将蚱蜢视作珍馐,而亚里士多德甚至记述了自己品尝蝉的经历。他认为蝉在最后一次进化前尤其美味,尤其是那些充满卵的雌蝉更是被认为无上佳肴。古希腊和罗马人也食用一种被认为是欧洲深山锹形虫(Lucanus cervus)的大型鳃角金龟幼虫,据普林尼的描述,在食用它们前,人们会将它们喂育得格外肥美。
非洲
在非洲,食用昆虫的习惯仍然广泛存在,其中毛毛虫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非洲受访者中,有69%的人曾经食用过至少一种毛毛虫,或生活在有食用毛毛虫习惯的家庭里。蠋蚕毛毛虫(Gonimbrasia belina)是最知名的可食用毛毛虫品种之一,被誉为“会爬的零食”。这种毛毛虫可以炸食、干食、炖在番茄酱里,甚至生吃。它被当地农村居民视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有报道称,在盛产季节,一些地区的居民甚至比肉类更倾向选择食用这种毛毛虫。
毛毛虫在非洲各地的餐馆菜单上正成为一种潮流,一家位于约翰内斯堡的公司正在大力负责推广。由于毛毛虫常常成群结队出现,使得捕集起来比其他一些昆虫更为简便。据报道,有人一天能够收集到40磅重的毛毛虫。
蝗虫也是非洲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撒哈拉蝗(Schistocerca gregaria),也就是沙漠蝗虫。事实上,在不久的过去,蝗虫曾极为受欢迎,以至于人们会欢迎蝗虫群的到来,并将之视为夜晚的神明赠予的礼物。人们最常食用的是带有卵的雌性蝗虫,并且经常用蝗虫的卵煲汤。蝗虫因其高蛋白和高脂肪的含量,成为了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当地饮食的极佳补充。P. J. Quin还提到,蝗虫作为德兰士瓦省Pedi族人最为钟爱的肉类,在维持当地人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白蚁也是非洲人所食用的昆虫之一,特别是在雨季初期,繁殖型白蚁会成群飞出巢穴,人们可以乘机轻松采集。曾经有一段时期,白蚁在饮食上非常重要,以至于人们会为了白蚁土丘而彼此争夺。当地人能预测出白蚁群飞的时间,并会覆盖土丘来方便捕集。白蚁可以生吃,但要注意避免被咬,也可炸着吃或烤着食用。白蚁不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显著量的赖氨酸,这是非洲人主食玉米中所缺少的。
在喀麦隆、安哥拉及非洲其他地区,人们依然食用棕榈幼虫,如Kynchophorus属,有时这些幼虫甚至会被专门养殖用于食用。它们可以烹炖、炸食或烧烤,有一种创意做法则是将它们放进椰子内煮食。
虽然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刚果(金),昆虫食品占到了当地居民饮食动物蛋白的10%,但在整个非洲,昆虫食用的趋势正逐渐减少。这一趋向的发展,可能是由于农药使用的增多和因应人口增长而对新栖息地的开发所造成的昆虫数量减少所导致的。
亚洲
中东和南亚
中东和南亚的食用昆虫历史并不悠久,唯一的例外是至今仍被食用的蝗虫。沙漠蝗虫 _Schistocerca gregaria_ 在中东曾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某些地区一天能收集高达9000公斤。人们通常将蝗虫在盐水中煮熟后晒干,然后拿到市场上交易。在饥荒时期,蝗虫经常被磨成面粉,用来做成油炸小饼。1988年,沙特阿拉伯西海岸经历了25年来最严重的蝗虫灾害,期间,有人在烤架上像烤虾一样烤食蝗虫。
对于贝都因等游牧民族来说,蝗虫是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期盼着这些周期性出现的蝗虫群。然而,该地区最为人所知的食用蝗虫的事件是关于施洗约翰在沙漠中的苦行,他当时仅以蝗虫(被称为圣约翰面包)和蜂蜜为食。他遵循的是《利未记》9:22中摩西的指示:“这些你们可以吃:蝗虫、无翅蝗虫、蟋蟀和蚱蜢。”
近期对印度阿萨姆邦三个部落的研究显示他们大量食用蝗虫。除尼泊尔外,南亚其他地区并未有现代昆虫食用的记载。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居民据说会制作一种名为 _bakutut_ 的特色菜肴,其中包括从蜂巢中提取的巨型蜜蜂幼虫和蛹,并将其烹饪至类似炒蛋的状态。
东南亚
在东南亚,食用昆虫依旧盛行。泰国目前仍在将冷冻后的蒸制蚂蚁幼虫和蛹作为特色食品出口到美国。泰国北部的居民会将整个蜂巢包裹在香蕉叶里蒸制,以此准备蜂蛹。这些幼虫和蛹显然对当地居民至关重要,因为采集这些蜂巢需要冒着被蜇的风险。
东南亚地区特别青睐食用甲虫,Bodenheimer就列举了六个科24种甲虫。他报告,Dytiscid甲虫如 _Cybister_ 和 Hydrophilidae科的甲虫似乎最受欢迎,也是市场上最常见的。老挝人民也青睐天牛科和象甲科昆虫的幼虫。在椰子树中发现的 _Rhynchophorus schach_ 幼虫会被烤食,其他 _Rhynchophorus_ 幼虫则被养肥后卖出高价。
1930年代,W. S. Bristowe 在老挝和暹罗(现泰国)也记录了甲虫幼虫和成虫的普及。他特别提到了粪甲虫(Scarabaeidae),这种甲虫会被咖喱烹饪,以及味道被形容为类似戈贡佐拉奶酪的巨型水生甲虫 _Lethocerus indicus_。Bristowe还观察到,人们放置带有中央点燃的蜡烛的水盘来吸引蜻蜓和白蚁,这些昆虫会在蜡烛上烧焦翅膀后掉入水中,随后被收集。
Bristowe提出,当地人对这些食用昆虫的生命周期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他们之所以食用昆虫是因为喜爱,而非迫于生计。他还推测,食用害虫可能有助于减少对农作物的损害。
绿翅膀蚁 _Oecophylla smaragdina_ 在南亚和东南亚被用作调味品和饮料,两者据说都很酸。
东亚
在东亚某些地区,昆虫作为食物依旧普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蚕蛹 _Bombyx mori_,这些蛹从韩国出口至美国,根据中国云南昆虫研究所的研究,在中国也有食用记录。W. E. Hoffman注意到,蚕蛹在蚕丝生产区广泛出售,他们通常在取丝后立即被烹饪,以免浪费掉这种与丝绸伴生的珍贵资源。
东亚还利用膜翅目昆虫的幼虫和蛹作为食物资源。云南昆虫研究所确认了五种未成年蜜蜂和黄蜂作为食物。B. Hocking 和 F. Matsumura 于1960年指出,日本曾将蜜蜂蛹放到大豆中出口至美国。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已故天皇裕仁非常喜爱黄蜂蛹和幼虫配米饭这道菜。Bodenheimer也记录了日本人食用 _Vespa_ 黄蜂的幼虫和蛹。
目前,东亚特别是 _Oxya_ 和 _Locusta_ 属的蝗虫仍被食用。Bodenheimer曾描述上个世纪早期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油炸蚱蜢。东亚其他被食用的昆虫还包括 _L. indicus_ 巨型水生甲虫,以及被真菌 _Cordyceps_ 感染的毛虫。这些毛虫被真菌丝束绑成捆,作为美食出售。
太平洋岛屿
V. B. Meyer-Rochow指出,昆虫食用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原住民文化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最广为人知的是西米棕榈虫宴,其中数百磅的 _Rhynchophorus bilineatus_ 幼虫被包裹在香蕉叶中烘烤。实际上,三种棕榈象甲虫定期被捕食,此外还有其他大型甲虫的幼虫和成虫,包括众多金龟子科(Scarabaeidae)成员。
新几内亚人也食用大量直翅目昆虫,包括两种竹节虫、两种螳螂和一种蝗虫的雌性。Meyer-Rochow 推测,昆虫食用提供了必要的膳食蛋白质和脂肪,尤其是在人口稠密、动物蛋白来源稀缺的地区,昆虫消费的种类和数量最为丰富。
在太平洋岛屿,白蚁也非常受欢迎,尤其是脂肪含量较高的有性翅蚁。最主要食用的种类是大白蚁 (Macrotermes),它们在飞入火堆、翅膀被烧毁后被捕捉。在菲律宾,据说当地人会吃掉吃光了他们马铃薯藤的蝗虫,这是一种独特的害虫控制方法。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虽然整体上全球对于昆虫作为食物的使用趋势有所下降,但澳大利亚的创业者们已经开始尝试将昆虫引入本国的商业食品市场。被看好的昆虫品种包括黑蜜蚁、Witchetty虫(某种Cossid蛾的幼虫)、Bardi虫(某种Cermbycid甲虫的幼虫)及Trignoa蜜蜂,这些昆虫都源自澳大利亚各地,也是那里的传统佳肴。当前,澳大利亚的不少餐厅也已经开始将昆虫纳入到菜单中。
黑蜜蚁(_Camponotus inflatatus_)与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的蜜蚁相近。这种蚂蚁身体可以膨胀至葡萄大小,其中充满甘甜的花蜜,黑蜜蚁在澳大利亚土著人中极受欢迎,某些部落还将它视作图腾。挖掘这种蚁至今仍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技艺,并持续被传授给下一代。其他种类的蚂蚁也是澳大利亚原住民的重要食物来源。塔斯马尼亚人甚至有专门的词汇来称呼他们识别出的不同种类的蚂蚁,并且会在可以收集到蚁蛹的时间段举行传统的盛宴。
同样,Witchetty虫对澳大利亚土著人来说是一种重要食物。"Witchetty虫"这一名称涵盖了好几种不同的幼虫,很可能指的是Cossid蛾(_Xyleutes leucogama_)、巨型幽灵蛾(Hepialidae)以及长角甲虫(Cerambycidae)的幼虫。
在澳大利亚的昆虫食用历史中,最具特色且记录最为详细的案例要数19世纪90年代在维多利亚阿尔卑斯山区举行的年度Bugong蛾盛宴。_Agrotis infusa_ 蛾群会从新南威尔士的平原每年迁徙至Bugong山的岩石裂隙和洞穴中进行夏眠(一种出现夏季的冬眠现象)。人们在某些裂缝里发现了大量的Bugong蛾(高达每平方米17,000只),并在部分洞穴内的地层中发现了超过一米深的蛾层。许多澳大利亚土著部落上会聚集起来,将这些蛾作为盛宴的美味,这些盛宴的遗迹已通过碳十四测年法确认有大约1000年的历史。人们通常会点燃灌木插入墙裂将蛾驱逐出来,然后将它们投入热灰或沙子中以移除翅膀和腿部。据说这些蛾肉质味道似坚果,并且富含蛋白质和脂肪。
昆虫是很好的食物
食用昆虫的常见模式
表1中列出了大量且多样化的被用作食物的昆虫种类(超过600种)。昆虫种类最为丰富的是热带地区,这可能反映了这些地区更加丰富的动物多样性和当地昆虫拥有较大的体型。然而,这也可能部分反映了在此类气候下对此领域研究的广泛性。与此相比,在北美、亚洲和欧洲的温带地区,被食用的昆虫种类则相对较少。这些地区昆虫种类不如热带丰富,且通常个体较小。
深入查看表1中的昆虫,我们会发现许多相似类型的昆虫(即属于同一目或科)在全球不同地域被食用。其中,蝗虫(Acrididae)、白蚁(Termitidae)和棕榈幼虫(Curculionidae)可能是最为普遍的食用昆虫。这些昆虫拥有两个对于人类食用至关重要的共同特征:(1)个体昆虫相对较大;(2)在生命周期的至少一个阶段,昆虫会高度群聚。比如,蝗虫是体型最大的昆虫之一,它们具有群居性,能够形成拥有数千个体的蝗虫群。白蚁虽体型较小,但在热带生态系统中随处可见。作为食物的白蚁种类,如非洲的Macrotermes,能够在大型、显眼的群落中被发现,某些种类的繁殖型态在交配飞行时也容易捕捉。棕榈幼虫,即象鼻虫的幼虫,体型可达到香肠大小。报告中超半数的Curculionidae属于Rymchopborus属,此属分布在美洲、非洲和亚洲,包含了一些大型的食草性甲虫。人们可以从砍伐后的棕榈树髓中收集到大量的棕榈幼虫。
在表1中列出的昆虫,大约一半在其生命周期的未成熟阶段被食用。这一阶段的昆虫身体柔软,脂肪含量高,是生命周期中体型最大、个体最为聚集的时期。例如,在鳞翅目(蝴蝶和蛾)中,幼虫阶段是昆虫体积最大、卡路里含量最丰富的生命周期阶段。与幼虫相比,成虫体重更轻,外骨骼硬化,降低了其可消化性。幼虫阶段也是昆虫个体最密集、群体最集中的时期,而成虫则更加活动自由、分布更广。另外,幼虫阶段持续时间较长,相较于短暂的成虫阶段,提供了更长的采收期。
表II.G.15.2. 按地理分布统计,全球常见的食用昆虫种类数量(括号中数值表示以幼体形态食用的比例)
地理区域 | 蝗虫 | 白蚁 | 棕榈幼虫 | 总计 |
---|---|---|---|---|
北美 | 10 | 0 | 1 | 50 (46%) |
中美洲与加勒比 | 16 | 0 | 3 | 117 (81%) |
南美 | 8 | 5 | 4 | 61 (57%) |
欧洲 | 2 | 0 | 0 | 20 (54%) |
非洲 | 10 | 19 | 6 | 155 (63%) |
中东和南亚 | 6 | 2 | 0 | 29 (33%) |
东南亚 | 4 | 1 | 3 | 67 (34%) |
东亚 | 5 | 0 | 1 | 60 (40%) |
太平洋群岛 | 4 | 6 | 4 | 59 (27%) |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 2 | 2 | 0 | 46 (68%) |
总计 | 67 | 35 | 22 | 664 |
表II.G.15.3:南美洲热带地区常食昆虫与其他动物性食物的营养成分比较,基于每100克可食部分。
食物 | 水分 (%) | 能量 (千卡) | 蛋白质 (克) | 脂肪 (克) |
---|---|---|---|---|
蚂蚁,雌性有性个体_(Atta sexdens)_ | 6.1 | 628 | 39.7 | 34.7 |
蚂蚁,雌性有性个体(Atta explobides) | 6.9 | 580 | 48.1 | 25.8 |
兵蚁_(Spartermes sp.)_ | 10.3 | 467 | 58.9 | 4.9 |
棕榈象鼻虫幼虫,熏干_(Rhynchophorus sp.)_ | 13.7 | 661 | 24.3 | 55.0 |
毛毛虫,熏干(多种物种) | 11.6 | 425 | 52.6 | 15.4 |
河鱼,熏干 | 10.5 | 312 | 43.4 | 7.0 |
羚羊,熏干 | 10.3 | 516 | 75.4 | 11.9 |
来源: 根据 Dufour (1987) 的数据改编。
昆虫的食用价值
在营养方面,昆虫与其他动物性食品具有可比性。表2展示了南美洲热带地区一些受欢迎的食用昆虫成分,并与其他两种常见动物蛋白来源——干鱼和干肉——进行对比。这些昆虫的热量很高,每100克含能量达到425至661大卡,特别是雌性有翅蚁(_Atta_ sp.)和_Rhyncophorus_幼虫,它们因富含脂肪而能量值最高。昆虫蛋白质含量同样较高,但品质可能稍逊于脊椎动物所提供的。对比我们熟知的食品,蚂蚁、棕榈虫和毛虫的成分分别可类比于鹅肝、猪肉香肠和牛肝;白蚁兵蚁则和非油性鱼类相当,但后者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不幸的是,目前对昆虫在人类饮食中的营养贡献认识不足,原因是缺少关于人们实际食用昆虫量的信息。
总结与结论
昆虫几乎存在于世界上所有区域的人类饮食中,如今它们仍是很多地方饮食的一部分。我们不应将包含昆虫的饮食仅视为一种古怪的现象,也不该因它们体型小而忽视其营养价值。昆虫不仅受到许多文化的推崇,同时是一种高能量、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来源。虽然它们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饮食重要性各异,在任何有关人类饮食的描述或评价中都绝非可忽视的话题。